Meghna Preloader
主页 / 关于多米果 / 企业管理咨询培训

组织结构:反恐部队的组织和领导变革经验(上)

组织结构:反恐部队的组织和领导变革经验(上)

斯坦利·麦克里斯特尔是美军四星上将,他是美国反恐期间的一位传奇军人。在2010年退役之前,斯坦利曾经担任美军驻阿富汗和北约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最高指挥官。他曾经多次参与特种部队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作战。他麾下的部队活捉了萨达姆。2006年时,也是在他的指挥下,击毙了伊拉克基地组织的头目扎卡维。2009年,斯坦利被《时代》周刊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之一。
斯坦利将军对美军特种部队做出的最重要的调整,可能会让人感到意外。他让美军在组织结构和管理上向他们的敌人,也就是基地组织学习。用他自己的话说:“为了击败一张网络,我们自己也变成了一张网络。”
斯坦利到达伊拉克之后,发现当地的恐怖分子,也就是伊拉克基地组织,同美军之前面对的敌人很不同。
比如说,在西点军校接受的教育告诉他,战斗部队的标准结构,应该是一个隶属关系明确的组织,组织架构应该非常清晰。同时,下级要对所有上级下达的命令都坚定执行。军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控制严密的组织,多少年来都是如此。但是,他在伊拉克发现,伊拉克基地组织表现出的组织特征,却是不断变形的,因此没有一个固定的组织结构。
斯坦利说:“基地组织的成员不但没有标准的行动模式,甚至都没有标准的上下级隶属关系。有时候我们觉得除掉了它的一个高级领导者,应该是对其整个组织造成了沉重的打击,让它从此一蹶不振。每当我们有这种感觉时,它都会迅速恢复过来。”这样的组织,就像神话中拥有很多个头的怪物一样,难以杀死。
他引用网络理论家兼军事分析师约翰·阿尔奎拉的话说,“在过去10年里,基地组织出现了大约20个三号人物,但是在一个网络结构的组织里,所有人都是三号人物。”
在他接受的正统的军事教育中,如果一个组织没有一套可以事先规定好、并且经过无数次训练因此非常熟练的行事方法,也没有明确的指挥链条,这样的组织,就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组织。因此,它会因为缺乏权威陷入内部混乱。但是,在伊拉克基地组织身上并没有发生想象中的混乱和崩溃。相反,它仍然在不断给美军制造麻烦。
同时,传统的教育也告诉他,因为没有事先规定好的规则和方法,所以,组织的效率必然会降低。但是,伊拉克基地组织也不担心效率这件事,因为它获得了另外一个优势:效率未必高,但是却拥有了充分的调整适应能力。
伊拉克基地组织的组织结构,并不是条线分明的纵向架构,而是一个看上去有些混乱的网状结构,“这种网状结构能够自我压缩、自我伸展,并且能够演变成任何必要的形态。”正是这种网状结构,让斯坦利将军感慨,在美军遇到过的对手中,“伊拉克基地组织不是最大的,也不是最强的,但它是一个可怕的对手,因为它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的形态。”
他甚至说,如果有记者能够嵌入一支伊拉克基地组织的行动部队,去观察他们,那么,这个记者将会亲眼见证“最为先进的组织架构方式:整个作战部队的机构生态系统,完全是步调协调一致和实时自我调整的结合。”
面对这样的对手,斯坦利将军意识到,以规划、预测为基础的管理模式,已经不再能够应对今天的新情况。要想战胜这样对手,自身也必须发生变化。
这些变化包括:
在组织结构上,不能再延续此前的条块化组织,而是必须网络化
在组织目标上,不应当把追求效率放到最重要的位置,而是要获得弹性和持续适应的能力
在组织的文化上,要从过去强调规划和纪律,变成强调敏捷和创新
在组织的行动基调上,要从过去的坚定执行上司的任何指令,变成自主决策,在同上司保持密切联络的同时,随时切换自己的行动
怎么形成这样的组织呢?
斯坦利将军说,其实在美军里不是没有这样的组织。只不过,都是一个一个的小组织。“宏观来看我们是僵硬的、笨重的,但我们的组成部分,海豹突击队也好,游骑兵也好,陆军特种部队也好,都是世界上著名的、调整适应能力最强的部队。”
他要做的,是让一个大组织仍然拥有这些小组织的灵活性和弹性。
我们先来看一下,一个小组织怎样才能拥有灵活性和弹性。
小组织拥有灵活性的核心就是互信。团队成员要有互相信任,在集体行动时,能够拥有“集体心流”。
一个小组织是怎么养成互相信任的文化的呢?斯坦利将军举了著名的海豹突击队的例子。猎杀本·拉登的特种部队就是海豹突击队。
海豹突击队有一个训练项目叫基本水下爆破训练。这被公认为是美军里面最难的测试项目之一。每期接受训练的160名学员里,大约有90名都无法坚持到训练结束。甚至有一年,因为有大批的学员退出或者受伤,最后教官只好取消了训练课程。结果,那一年没有一个学员毕业。这样看,海豹突击队的训练堪称魔鬼训练了。
但是斯坦利将军说,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,海豹突击队基本水下爆破训练的目的,“不在于生产超级士兵,而在于打造超级团队。”
虽然这项训练对体能的要求也很高,但是,并不是高到不可思议。比如说,这项训练要求28分钟内跑6.4公里,普通人当然必须要经过训练才能跑这么快,但是,它并不是奥运会比赛的难度。
而且,在中途退出这项训练的学员里,大概也只有10%是因为体能跟不上。
相对于体能,海豹突击队的训练对在队伍里建立互相信任的要求更高。海豹突击队作为全世界最杰出的特种部队之一,它要求的并不是让成员根据上级的明确命令行事,而是队员们能够在一个小团体内配合无间,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应对。这就要求大家必须能够建立起高度的互相信任。
个人英雄主义会妨碍这一点。所以,一位海豹突击队的教官就说,他的主要工作,“是在一天内把个人表演的观念从学员们的脑袋里剔除掉。”
海豹突击队的教官指出,往往通过面试就可以发现哪些人会掉队。比如,比较自我的人在面试时会说:我想尝试一下,我喜欢挑战。但是,事实上没有人会喜欢海豹突击队的基本水下爆破训练,“那是地狱”。那些最后通过了训练的人则会说:“我想加入海豹突击队,我想去海外战斗。”这两种回答看上去区别不大,但实际上可能决定结果成败。
此外,训练课程里也会刻意做一些安排,让士兵们单靠个人去执行命令,根本没有办法挺过去。
斯坦利将军说,海豹突击队把整个训练过程搞得非常折磨人,目的其实是,让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过程中自动放弃,而那些因为彼此信任,进而产生出对彼此的责任感的人,才更有可能坚持下来。所以,“海豹突击队基本水下爆破训练对于一个人身体上的磨炼,不是在测试你的力量,而是在测试你的责任心。”
因为海豹突击队在执行任务时,需要面对的情况可谓错综复杂,而且很难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计划去行动。因此,它对成员之间的紧密配合以及互相信任要求就很高。它要求所有成员都要了解团队的情况以及目标,只有这样,“大家才能对正在产生的风险作出评估,并且明白该如何跟队友互动。”
另一个例子是美国航空航天管理局从1981年开始实行的机组资源管理。
实行机组资源管理的原因,是航空航天管理局对飞机失事事件调查之后发现,一些灾难性的飞机失事事件,是因为,航空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,机上的各类机械仪器已经非常复杂,复杂到不是一个人能完全掌握。机长的认知负担已经大到不能再对所有问题给出解决方案,不再能通过控制和命令的方式来管理。但是,传统的机组管理,仍然要求机长在飞机上控制一切、规划一切。
航空航天管理局的机组资源管理,想达到的目的,就是要提升机组成员的集体动力,让其他机组成员也参与到决策中。“机组资源管理措施会训练下级以更坚决的语气说话,而机长则要以更温和的语气说话,从而将垂直管理控制的关系变成灵活、多向的沟通型关系。”
在开始时,几乎所有飞行员对此都非常抗拒。他们认为,“机组资源管理就是礼仪学校和心灵鸡汤。”但是,结果表明,“礼仪学校和心灵鸡汤奏效了。”
十年之后,1991年,经过调查发现,91%的机组人员认为机组资源管理很有用。而且,航空安全系数也在不断攀升。麻省理工学院统计学教授兼航空安全专家阿诺德·巴尼特的研究发现,1960年到1969年乘客乘飞机时的死亡概率是百万分之一;到了2000年到2007年,概率下降到两百万分之一。用他的话说:“一个美国儿童如果准备上飞机,他成为美国总统的概率都比在飞机上出事的概率要大。”
总之,小团队内培养成员互相信任,每个人都能对决策做出贡献,已经在包括像特种部队和飞机机组这样的团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 
阅读 909